咨询电话:15502484598
所在位置 首页 > 新闻中心

铁岭双龙山墓园:辽北平原上的乡土安息地

浏览数:55  更新时间:2025-08-04
融于乡野的自然格局
与南方墓园的精致雕琢不同,铁岭双龙山墓园的美带着辽北大地的粗犷与坦诚。这里没有移栽的名贵树种,70% 的植被都是原生的刺槐、山杏和荆条,春季漫山遍野的杏花如雪覆盖,初夏刺槐花的甜香能飘到三公里外的村庄。规划者没有刻意改造地形,而是顺着山岗的自然坡度划分墓区,最陡处也不超过 15 度,既方便祭扫,又保留了 "前低后高" 的传统风水格局。
园区中央的月牙塘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点睛之笔。这个由雨水自然汇聚而成的池塘,夏季开满粉色睡莲,冬季则成了孩子们的滑冰场。塘边保留着三棵百年老榆树,当地老人说这是 "风水树",如今每棵树下都设置了石桌石凳,成为家属歇脚的地方。一位守墓人记得,去年清明有位老人在榆树下铺开塑料布,摆上煎饼卷大葱,边吃边给逝去的老伴 "唠家常",那样的场景让他明白:"最好的纪念,就是像生前一样说话。"
生态殡葬在这里不是时髦概念,而是与农耕文化的自然结合。树葬区就设在东侧的榛子林里,选用本地松木制作可降解骨灰盒,安葬后种上一棵榛子树,三年后树成,家属每年都能来采摘坚果。这种 "前人栽树,后人摘果" 的模式,比任何环保宣传都更接地气。一位选择树葬的村民王大姐算过一笔账:"公益葬一分钱不花,还能给孙子留片榛子林,比立块石碑实惠多了。"
刻进基因的民俗表达
走进墓园,最先撞见的是立于入口的 "二十四孝" 彩绘墙,但上面的故事都被改编成了东北版 ——"王祥卧冰" 的场景换成了辽河边的冬捕,"扇枕温衾" 变成了热炕头的日常。负责绘画的是当地农民画家,他特意把人物画成二人转演员的模样,"这样老人们看着亲切"。
最具特色的是 "东北八大怪" 石雕群。不同于鞍山双龙山的龙生九子,这里的石像生是 "窗户纸糊在外"" 大姑娘叼烟袋 "等民俗场景,每个石雕底座都刻着二维码,扫码能听到用铁岭方言讲的民间故事。管理员老李记得有个沈阳来的年轻人,对着" 养个孩子吊起来 "的石雕笑个不停,说想起小时候奶奶用" 悠车 " 哄他睡觉的模样。
殡葬服务处处可见乡土智慧。墓碑大多采用本地青石板,刻字不用电脑字体,而是请镇上的老木匠手书,内容除了姓名生卒,常有 "爱喝酒"" 会编筐 "这类生活化描述。针对农村" 哭九场 "的传统,园区特意设置了" 追思亭 ",既满足了仪式需求,又避免了扰民。去年开始推行的" 唢呐电子存档 "服务更受欢迎,将老艺人吹奏的《哭七关》等曲调存在 U 盘里,家属扫码就能播放," 比请人来吹省钱,还能留着念想 "。
公益底色上的民生温度
作为公益性公墓,铁岭双龙山最打动人的是那份 "不让活人为难" 的实在。墓位分为三类:纯公益葬(零费用)、成本价墓(1000-3000 元)和定制墓(最高不超过 8000 元),价格在铁岭县 15 家公益性公墓中保持最低水平。所有费用都公示在入口的黑板上,连 5 元钱的刻字费都明明白白。
服务细节透着东北人的热心肠。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,推出 "代扫" 服务:志愿者会用红布擦拭墓碑,摆上两个馒头、一碟咸菜 —— 这是当地上坟的标准配置,然后拍段小视频发过去,全程不收一分钱。每年清明,园区还联系镇里的农用三轮车,免费接送各村的祭扫群众,车斗里垫着稻草,拉着老老少少说说笑笑,倒像赶大集一样热闹。
最特别的是 "互助纪念" 机制。鼓励家属认养公共区域的树木,挂上写有 "张大爷的李子树"" 李婶的月季花 "的木牌,平时由守墓人照看,结果时大家共享。去年秋天,几十斤苹果分给了来祭扫的家庭,一位大妈说:" 吃着这果,就想起老邻居住这儿不孤单。" 这种朴素的联结,让墓园超越了悲伤之地的定义,成了维系乡情的纽带。
夕阳为双龙山镀上金边时,能看见远处玉米地的轮廓在风中起伏,近处的榛子林里传来几声喜鹊叫。这里没有金刚白塔的金光,却有榆树下的絮语;没有跌水神道的景致,却有月牙塘的蛙鸣。正如墓园门口那副对联写的:"一抔黑土归桑梓,几声唢呐念故人。" 在铁岭双龙山,死亡不是终点,而是以最乡土的方式,让生命回到它最初生长的地方,在玉米拔节、榛子成熟的轮回里,获得另一种形式的永生。

版权所有:双龙山公墓    地址:沈北李千户镇大会村,看墓预约电话:024-31297709,经理手机:15502484598,   免费参观车,上门接送   ICP备案号:辽ICP备2022001954号-1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  • 关于
  • 产品
  • 咨询
  • 首页
  • 返回顶部